4月25日是“全国预防接种日”。由于近期山东发生的“问题疫苗”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也让许多家长对于孩子打疫苗这件事忐忑不安:打吧,害怕出问题;不打,又怕真被感染了什么病。咋办?
问题疫苗:“问题”不在疫苗
此次山东“问题疫苗”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尤其是许多家长对于孩子接种疫苗这件事特别发憷。网上有不少人把“问题疫苗”直接称为“毒疫苗”,这更是加重了妈妈们的担心:疫苗有毒?那还怎么能给孩子打?
“事实上,‘问题疫苗’和‘毒疫苗’是两回事。”专家教授说,“此次事件中的‘问题疫苗’,主要是在运输过程中违反相关规定,导致疫苗接种了以后可能削弱或减少防护的作用。疫苗应该正确储存和管理,否则会失去效力或降低效力。但必须注意的是,不正确储存疫苗不会引起毒性反应。所以,这批疫苗尽管不应该给孩子接种,但问题不在疫苗本身。我们不能够因噎废食,免疫接种对于我们人类预防疾病是完全必要的。”
什么是免疫接种?当细菌或病毒侵入人体时,我们的身体会产生一种抵抗细菌或病毒的物质,这种物质叫“抗体”。不同的细菌或病毒,就会产生不同的抗体,这称为“特异性抗体”。病愈后,这种特异性抗体仍然存留在体内,如果再有相应的细菌或病毒侵入体内,这种特异性抗体就能保护我们的身体不受这些细菌或病毒的伤害。预防接种,就是人为地将经过减毒或灭活等工艺处理的少量细菌或病毒及其代谢产物接种到我们的身上,使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或细胞免疫反应,从而产生针对该种病原体的抵抗能力。
免疫预防是一种已证实可控制甚至消灭疾病的工具。比如,脊髓灰质炎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疾病,在脊灰疫苗问世之前,几乎所有儿童都会感染脊灰病毒,每200例感染病例中会有一例出现不可逆转的瘫痪,其中5%~10%的人会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而因为有了脊灰疫苗,脊灰病例自1988年以来减少99%以上;再如,破伤风也是一种致死率极高的感染病,上世纪80年代,全球有80万左右新生儿死于破伤风,但因为有了破伤风疫苗,2002年这一数字下降至18万人,2008年下降至5万人;此外,百日咳也是引起全球婴幼儿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在大规模疫苗接种后,百日咳发病率和死亡率下降90%以上;白喉也是一种恐怖的儿童期疾病,19世纪80年代在欧美发生的白喉大流行期间,一些地方的病死率高达50%,而接种疫苗后,白喉在全球的总报告病例数减少90%以上;乙脑是一种由蚊子传播的疾病,病死率较高,约有1/3的幸存者愈后留下终生的神经精神障碍,我国上世纪70年代开始大规模使用乙脑疫苗,发病率从之前的20.92/10万下降至如今的小于1/10万。
历史的发展早已证明了预防接种是最有效、经济的健康干预措施之一,对于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和保持人群健康具有重大意义。通过诱导免疫力来预防疾病的手段——疫苗,正在全球范围被广泛性、常规性地应用,这也是基于常识性的原则:避免疾病发生,胜于发生疾病后治疗,从而让人们避免痛苦、伤残和死亡。
减毒与灭活:谁比谁更“高端”?
此次“问题疫苗”事件中违规经营的疫苗为二类疫苗,即自费自愿打的疫苗,免费、规定接种的一类疫苗不在其内。对此,有不少人搞不清楚:一类和二类到底有什么分别?同时,针对一类疫苗多为减毒疫苗、二类疫苗多为灭活疫苗,也有人错误地认为,二类比一类“先进”、“高级”;甚至有人谬称:我国开发的大多为减毒等传统疫苗,而国外则是灭活等新型疫苗。
其实“减毒”与“灭活”均属于生产疫苗的传统工艺,只不过制作方法不同。减毒疫苗,也就是“减毒活疫苗”,它是指病原体经过一定的处理后,结构改变、毒性减弱,但活性保持不变,即保持了抗原性的一类疫苗。将其接种到身体内,不会引起疾病发生,但病原体可以引发机体免疫反应,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的“记忆细胞”,可以起到长期或终身保护的作用。目前临床使用的减毒活疫苗,主要针对的是麻疹、水痘、乙脑、腮腺炎、脊髓灰质炎等疾病。与之相对的灭活疫苗,可以称为“死疫苗”:先对病毒或细菌培养,然后用加热或化学剂将其灭活。灭活疫苗可由整个病毒或细菌组成,也可由它们的裂解片段组成为裂解疫苗。而裂解疫苗的生产,是将微生物进一步纯化,直至疫苗仅仅包含所需的抗原成分。灭活疫苗使受种者产生以体液免疫为主的免疫反应,它产生的抗体有中和、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生的毒素作用,对细胞外感染的病原微生物有较好的保护效果。灭活疫苗常需多次接种,才能产生保护性免疫。目前我国使用的灭活疫苗,主要针对的疾病是百日咳、流感、狂犬病等。
我国将疫苗分为两类进行管理,一类疫苗由政府免费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规定接种,包括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减毒活疫苗、百白破联合疫苗、麻腮风联合疫苗、甲肝疫苗、乙脑疫苗等;二类疫苗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如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轮状病毒疫苗、细菌性痢疾疫苗等。一类疫苗多为减毒活疫苗,二类疫苗多为灭活疫苗,但并不是说自费的疫苗就肯定要比免费的疫苗要好。我们必须知道一点:政府是按照什么来分一类和二类的呢?就是看这个疫苗所针对的疾病会不会造成暴发大流行、会不会带来沉重的就医负担。随着疾病谱的不断改变,我们接种疫苗的种类也会发生变化,也许以后二类疫苗会变成一类疫苗。所以,一类二类、减毒灭活,并不存在谁比谁更“高端”的区别,只是它们针对的疾病不同而已。”
此外,对于“国外疫苗比国内更好”的说法,蒋慧教授认为这也是无稽之谈。她表示,我国对于疫苗的制作工艺已非常成熟,水平完全可以与国际并肩。我国也早已生产出更先进的基因工程疫苗,比如乙肝、甲肝及脊髓灰质炎疫苗。以乙肝为例,我国1992年人群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携带率为9.75%。慢性乙肝感染者绝大部分在婴幼儿期就感染乙肝病毒。因为没有治愈的药物,人感染后几乎终生携带乙肝病毒,给家庭和社会均造成沉重的疾病负担。2002年,我国将乙肝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免费为新生儿提供乙肝疫苗接种,并要求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及时接种乙肝疫苗。2006年,全国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感染率从1992年出生儿童的9.67%下降至2005年出生儿童的0.96%,降幅达90%。
强化免疫:并非“过度治疗”
强化免疫也是一个人们关注的话题。比如,对于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家长问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为什么“种”过了还要“种”?“种”多次会伤身体吗?不少家长拿着孩子的验血单来问:“孩子接种后,血小板下降了,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打预防针会得白血病吗?”
“免疫接种后,可能会引起血小板降低,但这只是一过性的,很快就会恢复正常,不会对血液造成损伤,更不会因为接种而得白血病。我们要知道,不同的疫苗有不同的免疫程序,这是根据临床试验和多年科学实践为依据而确定的。比如,乙肝疫苗、百白破联合疫苗、脊灰疫苗等,至少需要完成3剂接种,才能使儿童产生足够的免疫力。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体内原有通过接种疫苗获得的免疫力也会逐渐下降。因此,有些疫苗还要进行加强免疫。麻疹疫苗就是如此。”
接种疫苗是预防麻疹最经济、有效的手段。在麻疹疫苗免疫成功的前提下,抗体可以持续很长时间,但由于个人体质的原因,麻疹疫苗接种后也有可能发生没有产生抗体的情况,这部分人在周围有麻疹流行的情况下,仍有可能被感染。强化免疫并不是什么“过度治疗”,而是为各种原因导致免疫不成功的人群提供一次补种的机会,特别是对于免疫史不详或未完成2剂次免疫的人群来说,尤为必要。因此,国际上在开展强化免疫时,通常不考虑目标人群既往的麻疹疫苗免疫史,都接种1剂麻疹疫苗,以便建立起高水平的人群免疫屏障。国内外研究均表明,多次接种疫苗不会增大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
接种疫苗既是对自我个体的保护,同时也是对大众群体的保护,这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只有当一个人群的免疫力达到很高的水平时,才有可能阻断病毒或细菌的传播,彻底消除疾病的危害。事实上,预防接种不仅仅是孩子的事,成年人、老年人也可以为预防疾病而进行接种。国家免疫规划也已不局限于婴儿和儿童,各国会根据国情、根据不同的疾病趋势,针对更为广泛的人群。